更新时间: 2024-07-22 19:08
近日暑期档爆火电影《抓娃娃》大家都看了吗?
目前已破15亿,进入24年内地电影票房前十行列,业内机构更是预测总票房将达37亿,有望成为年冠。
《抓娃娃》到底讲了什么?为何票房火爆的同时,在家长圈引发热议?(注:以下涉及部分剧透哈)
电影中西虹市马成钢、春兰这对富豪夫妇为了培养出一个合格的首富继承人,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了一个教育骗局。
最开始,富豪马成钢也是觉得“大号”练废了——大儿子干啥啥不成,接不了他打下的江山,和老婆春兰生了一个“小号”进行富养;
结果养成了“巨婴”,眼瞅着“小号”马上也要废了,马成钢立马调转了方向——穷养。
当然,在这个靠钞能力为小儿子从现实中打造的“楚门的世界”里,其实也只是表面物质穷养,事实上,马成钢为儿子精心打造了一个“富养”教育基地:
修鞋的师傅是教物理的老师;下棋的大爷是数学大牛;报刊摊的老板是文科全才;就连奶奶也是让教育专家扮演……
儿子马继业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要好好学习考上清北”。
但最后却事与愿违,马成钢夫妇费尽心机装穷,结果把自己也变成了“假父母”。
电影引发了大家关于“苦难式教育”、“富养”的讨论,现实中也常有和《抓娃娃》中的马成钢一样,对孩子实施苦难式教育、非要孩子“没苦硬吃”的家长,认为孩子如果要成功,就得明白什么是苦,还要多吃苦。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物质上的“苦”,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上的“富”。
当用苦难教育来完成对孩子的规训,以为通过“装穷”和严格的控制,能够培养出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时:
却忽略了从未给予孩子理解与尊重,而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写好的剧本,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而比“没苦硬吃的苦难式教育”更引发讨论的是,也有很多家长和马成钢夫妇一样,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富养。
电影《抓娃娃》里马成钢对待自己大儿子的教育是我吃过的苦,不能让孩子再吃——物质富养,结果却把大儿子养得不学无术;
对待小儿子的另一种富养教育:是吃最大的物质上的苦,但是得把最好的资源给孩子,结果却在自以为精心编排的剧本里,让亲子关系只剩下KPI,再无真情实感。
物质穷养≠精神富养,物质富养≠精神穷养。
就像前段时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杭州二中门口坐迈巴赫参加高考的少年朱也天,考了700分高分并被北大强基录取。
有着富裕家庭背景的他,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打破了“富二代=不学无术”的刻板标签。
物质和资源的优渥是一方面,但我们不能直接忽视背后的精神富养。
1
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富养?
2024高考期间,对18岁的朱也天来说,像是做了一场梦。
先是在进考场前,意外被人拍到迈巴赫豪车专接送参加考试,并上了热搜,还被一些网友戏称为“迈巴赫少爷”;
就在大家几乎都以为这又是哪家“公子哥”出来体验生活的时候,朱也天的高考成绩出炉——总分700分,最后更是成功被北大化学类强基录取。
面对记者的采访,18岁的朱也天直言:
自己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不学无术”的标签。
很多网友疑惑,家里已经这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吃高考的苦?
朱也天却觉得,自己就是想读北大,未来,自己也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从事材料相关的研究。
同一时间,清华学子庞众望的近况引发网络热议。
7年前,被媒体称为“寒门贵子”的庞众望考自己努力考上清华大学;
7年过去,他已是清华大学在读博士三年级学生,正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研工作。
从他们俩身上,我们能看到,无论是出身富贵人家还是所谓寒门,都可以实现真正的精神富养。
NO.1
以身作则的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成长的参照物。最好的精神富养,是父母懂得给孩子做榜样。
与做好榜样的父母相反,电影《抓娃娃》中为了让马继业安心学习,爸爸妈妈明面上陪读,暗地里在书里偷塞手机;妈妈太困,头磕到灯的开关上,一下子屋里全黑了,只剩下三张被手机照亮的脸。
留给马继业的疑惑是:“咱家这么爱读书,怎么还这么穷呢?”
但名门如朱也天,家里最看重的,便是以身作则的影响。
在朱也天爷爷朱炳仁这一代,就有一定不要忘记学习,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技能的理念。
到了朱也天,家里更是希望能用长辈们的自身习惯,潜移默化影响他,而非言语上刻意教导。
朱也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看到父辈们对工作的努力、对自身的约束,也会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能够像爷爷、父亲一样。
庞众望则在母亲的教导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乐观。
前段时间,庞众望接受央视的采访,事隔多年他再次谈起过往,谈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也是妈妈。
他提及,从小到大,感觉我妈妈教我的很多,她就说过你面对什么,你就要去解决什么,从小我妈妈把我教育得是个挺乐观的人,我妈妈经常说人要往前看,因为我妈妈每天都在笑,我为什么要去难受?
NO.2
最好的富养是精神放养
父母除了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真正的精神富养还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我成长空间。
哲学家西蒙·布莱克本说过:
“父母的眼界与格局,决定了他们培养孩子的理念,最终也影响着孩子的眼界与格局。”
朱也天的妈妈同样在他面临人生选择时,对他展现出了极大的尊重与信任。
每当面临选择的时候,她都将选择权交给孩子。她会帮孩子分析每一种可能、每一条路的利弊、每一条路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然后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无论孩子做什么决定,她都坚定地支持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勇敢面对选择和后果。
而愿意给予孩子自主权的背后,其实是父母对孩子的欣赏与信任。被精神富养出来的孩子,未来可以更加独立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不过精神放养并不等于不管不顾,家长不仅要让孩子明白边界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边界在那里。
哪怕是朱也天这样的家庭,父母也会对其进行一定的管理约束。
正因如此,这些被精神富养出来的孩子既能够坦然地成为自己,不被世俗定义,也不会成为“不管不顾、飞扬跋扈”的熊孩子。
2
富养长大的孩子,松弛感轻松拿捏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两位芬兰小学生对“成功”的理解,反映了“精神富养”的精髓:
不需要什么丰功伟绩,不需要什么出人头地,成功就是有底气坦然地成为自己。
“精神富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塑造坚定的“自我意识”,它包含客观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和有效的自我调控。
NO.1
客观的自我认识
被精神富养出来的孩子懂得独立思考,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很显然,电影《抓娃娃》里被马成钢定义为“养废”了的大儿子就是没有被精神富养过的典型例子。
当被父亲送出国留学,属于是彻底被家长放弃了的状态,也正因如此,大儿子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形象出现在父母面前,当他最后爬上珠峰,喊出“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他看淡的还有自己对父母的爱。
与其相反,面对爆红后突然袭来的关注度,被精神富养长大的朱也天有着自己的理解,他的回应是超乎年纪的成熟:
说到底,我是既得利益者,我能做的就是自己做好一点,尽量不打扰他人。
他并不会因为网上的一些负面言论而自我否定,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家庭或者取得的成就觉得高人一等。有着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会轻易内耗。
这段时间,一段香港小学生的采访视频刷屏全网。和朱也天一样,视频中,一名学生考上香港知名中学,媒体询问他考学心得。明明是个还不到十岁的小朋友,却十分老成地说着:
辛苦谈不上,读书是我的本份。
在采访中陈同学还提到,自己每周一到周五晚上放学后,都要马不停蹄地参加补习班,正是因为如此用功,才能考上好学校。
他很清楚地知道香港教育的残酷与内卷,也看得见父母为自己提供的优质教育环境,所以并不会对自己眼前所经历的生活感到痛苦。
NO.2
积极的自我体验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自信的孩子,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高自尊的孩子也往往有着更强的内驱力,也更容易得到幸福和满足。
而精神的富养,就是通过积极的反馈,让孩子获得更高的自尊与自信。
小雨作为一个东北独生孩,从小到大不惧怕尝试,也不恐惧去表达对别人的爱意。在他印象里,自己一直是被父母夸奖的孩子,爸爸总是说:“你今天上学没有迟到,太棒啦!”妈妈也总是在自己做错事的时候,鼓励自己。
也正是在父母无条件的支持下,被精神富养出来的孩子开朗自信,满满的松弛感,只要看到他们的笑容就会觉得充满了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孩子天生好像就有爱人的能力,他们不会因为害怕受伤就吝啬自己的爱,哪怕受了伤也可以坦然接受,重新开始。
NO.3
有效的自我调控
在成长过程中,被精神富养的孩子很少被否定,更多的是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与关怀。
网友小卡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提出精神富养的原生家庭在普通女孩最大的生活底气。
她说父母很擅长通过倾听了解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也会非常看重自己的社交和人际关系。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和自己的同桌闹矛盾,父母会开导自己的坏情绪,并帮自己组织语言,让自己和同桌和好。
这样类似的经历让孩子更早与情绪相处,并在父母的示范和带领下学会耐受情绪并调节情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们既能够保持情绪稳定,更能够积极看待自己的负面情绪。因此,他们十分擅长自我调控。
3
富养还是穷养?让孩子成为孩子
精神富养它的“富”不是富裕的“富”,而是丰富的“富”。
电影《抓娃娃》中马成钢花了几百万把大儿子送到美国去读书,但大儿子并不成器,还有小时候生活在十几个保姆服侍、姥姥姥爷精心喂养的溺爱环境下的小儿子马继业,两个孩子都没有得到精神上的富养。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会因为金钱的多少而缩短历程,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完。但是精神世界的富养会让孩子踏出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让孩子能更好的面对成长中的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精神富养自己的孩子呢?
波兰心理学家 Kazimierz Dąbrowski 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支持,他可能会面临心理上的死亡,即自体崩解,经历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甚至是自暴自弃等自毁行为。
对于父母来说,最好的精神富养首先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如果父母只在孩子做得好时给予夸奖和关心,在孩子做得不够好时表现得冷漠甚至是指责,都会给孩子一种信念——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这样长大的孩子未来在更多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过高的标准和不够完美的表现而自我职责,很难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
其次就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
纪录片《你听见了吗》每一集都让不少家长破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告诉家长,当给予孩子们表达权利时,能真切的感受到从他们小小的身体里发出的能量,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父母的感受以及对父母无条件的爱。
被精神富养长大的孩子,可以是任何他们想成为的样子,而无论是什么样子,他们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生命充满好奇。
不过,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有机会被精神富养着长大,哪怕我们被穷养长大,但也还好,我们还有漫长的一生,我们仍可以自我拯救,从现在开始“富养”自己。
比如试着重新审视以往那些错误的认识并反驳它们,从“我不应该花几百块钱听一场音乐会,这是不是浪费?”变成“我值得用自己赚来的钱享受生活!”
比如正式自己的需求,并好好回应它们,从“我不能停下脚步,我应该坚持!”变成“我有点累,我应该让自己放松,这个世界没了我依然会转!”
比如主动打破刻板认知,并遵循自己的内心,从“我是不是不应该主动追求异性,万一被对方看不起怎么办?”变成“我必须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在一起,哪怕受了伤我也可以重新开始!”
《抓娃娃》里的马继业最终选择追随自己内心的热爱,考上了梦想中的体育大学,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人生跑道上。
让孩子成为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剥离所谓要求和标准,“我是谁”这个答案才逐渐清晰起来。
参考资料:
[1] 果壳童学馆:被3亿人眼红的“精神富养”,绝不是有钱这么简单!
[2] 新浪网:家境差,但宝妈坚持“富养”,二十年后孩子的眼界和格局高下立判
[3] 麦子熟了:香港三个小学生表情包爆红,家长笑着笑着就哭了
[4] 红星新闻:不喜欢“迈巴赫公子”称呼!朱炳仁之孙高考700分,目标北大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